首页 > 酒店新闻 > 行业动态

BB视讯_官方网站|杨天石: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

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9:59    次浏览

当孙中山走上体制外的革命道路后,康有为等人仍在热衷于体制内的改革。1898年,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,康有为、谭嗣同、梁启超等人掀起维新运动,但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,光绪皇帝被软禁,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,体制内的改革道路被阻断,康有为、梁启超不得不相继流亡海外。康梁积极奔走为救光绪1898年9月21日(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),慈禧太后临朝,宣布重新“训政”。同时下令抓人。康有为事前得到消息,于20日清晨匆匆离京,当晚,乘英商公司重庆号轮船离开塘沽。9月25日到上海,英国驻上海领事班德瑞到船上与康有为谈话,康称:假如英国肯派兵两百名帮忙,就可以扶持光绪皇帝重新执政。接着,康有为换乘英舰到香港,又企图说服前海军少将柏丽辉勋爵,请英国出面拯救被软禁的皇帝,还曾多次致函李提摩太,请他代向英国求助,主持公道。此外,还曾和日人宫崎寅藏讨论,如何派日本壮士刺杀慈禧太后。梁启超也将挽救光绪皇帝的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。9月21日晚,梁启超避往日本公使馆,26日乘轮东渡。27日,梁启超与王照联名致函日本前总理大臣伊藤博文,其后,又致函日本现任总理兼外务大臣大隈重信等人,剖析中、日、俄三国之间的关系,说明慈禧太后亲俄,日本为自身安全,必须支持中国改革。康有为于同年到达日本后,也积极游说日本人士,“不惜一臂之力,助皇帝复位”,但是,日本政客只表示同情,不肯在实际上有所行动。康有为到达日本不久,唐才常也自国内东来,与康有为等共同计划以武力推翻慈禧太后的统治。10月31日,康有为等人向日本东亚同文会会员宗方小太郎表示,拟在湖南举事,希望日本借兵并援助。康夸张声势,声称湖南南学会有会员一万二千人,一旦举事,将引军直进,夺取武昌,沿江东下,攻占南京,然后移军北上。康并称,有可能得到张之洞的响应。这是康有为等人流亡海外提出的第一份武装拯救光绪皇帝的计划。11月初,康有为发布《奉诏求救文》,假借皇帝名义,公开号召“勤王”。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康、梁到达日本后,孙中山、陈少白托日人宫崎寅藏、平山周、犬养毅等致意,企图联合,但康声称奉有光绪皇帝秘密诏书,不便与革命党来往。孙中山派陈少白往访,康表示:“惟有鞠躬尽瘁,力谋起兵勤王”,“其他非余所知”。1899年3月,原来庇护康有为的大隈重信内阁倒台,在清政府压迫下,康有为离开日本,远游欧美。到英国时,通过柏丽辉勋爵再次要求英国政府支持他的“复辟”计划,未获议会多数同意。7月20日,康有为在加拿大千岛与侨商李福基等人成立“保救大清皇帝会”,简称保皇会。其后,保皇会自加拿大逐渐向美国、墨西哥等地发展,共建立总会11个,支会103个,号称有众数百万。康有为任会长,梁启超、徐勤任副会长。 8月4日(六月二十八日),适逢光绪皇帝30岁生日,康有为率领侨胞在中华会馆庆祝,其场景是:“烛设辉煌,箫鼓铿锵,冠裳璀璨,龙旗在上,龙旗在顶”,一群人,或长袍,或短衣,一律“拳跪起伏,九叩首。”会后,致电清政府的外交机构——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“问圣躬安否?祝圣寿万年,愿皇上复政以保中国”。后来在有些地方,保皇会开会还形成了一套仪式:“会所奉万岁圣牌,会众悬皇上圣像”,与会者起立,恭祝皇帝万寿,齐声喝彩三声,次祝康有为到处平安,喝彩如前。 11月12日,慈禧太后生日,南洋各埠华侨再次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,声称太后年高,不宜过劳,应“归政颐养”。此后,海内外报纸纷纷刊发文章,要求太后撤帘,皇上亲政。1899年,慈禧太后召开王公会议,诏立自己的外甥、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,为废去光绪皇帝做准备。消息传出,中外喧腾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联络叶瀚、张通典、章炳麟(太炎)、汪贻年、丁惠康、沈荩、唐才常等1231人联名电争,这是上海地区前所未有的一次大规模的士绅联合行动。天津、杭州、武昌等地的士绅继起响应,海外华侨也纷纷通电反对,仅各地保皇会的通电即达百数十通。康有为致函大隈重信及进步党领袖犬养毅,要求二人向日本政府请兵,讨伐慈禧,同时则催促唐才常、毕永年等人在国内动作。1900年(光绪二十六年)1月,康有为经香港抵达新加坡,在香港、澳门设立保皇会总局,作为办事机构。康有为赴印度写作《大同书》1901年11月,康有为赴印度,定居大吉岭,陆续写作《中庸注》、《孟子微》、《论语注》、《大学注》及《大同书》等著作。在《大同书》中,康有为根据他对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观察,对人权、平等学说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,融合中国古代儒家的社会理念、建构了他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:全世界为一总政府,“天下为公,无有阶级,一切平等”,生产高度发达,每人每日仅劳动很少时间,此外“皆游乐、读书”之时。它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份完整的共产主义设计。但是,在现实中,康有为仍然坚持保皇、改良道路。《大同书》一直秘不示人,民国二年(1913年)部分发表,至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才全文出版。梁启超创办《清议报》,风行一时梁启超流亡日本后,他的维新同志徐勤、麦梦华、汤觉顿以及时务学堂学生蔡锷等人随后相继到达。当时的日本,正处于明治维新之后。梁启超亲眼见到了一个国家的兴起,“如呼吸凌晨之晓风,脑清身爽”。他为自己取名吉田晋,以示对日本维新思想家吉田松阴的景仰。12月23日,梁启超得到在日华商冯镜如、冯紫珊等人资助,在横滨创办《清议报》旬刊,在当时中国的思想、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。《清议报》宣称“专以主持清议,开发民智为主义”。所谓“主持清议”,指抨击慈禧太后和顽固派大臣荣禄、刚毅的“伪政府”,鼓吹改良派在戊戌政变后的政治主张:尊皇,勤王,兴师讨贼,归政光绪皇帝。和戊戌变法时期相比,《清议报》对光绪皇帝的宣传多了美化、神化的成分。例如声称“皇上之圣”,“数千年之所未有”,是“天纵之资”,等等。所谓“开发民智”,指宣扬民权主义,介绍新鲜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道德观念。《清议报》除陈述世界大势和列强对华政策,呼吁中国人民热爱国家,奋起救亡外,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倡民权。梁启超空前地提高了“国民”的地位,宣称“国民者,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。国者,积民而成。舍民之外,则无有国。”这就将传统的“君国”观转变为现代的“民国”观。他同意天赋人权说,认为言论、行为、居住、财产、请愿这五大自由,犹如水之于鱼,氧气之于鸟兽,谁也不能剥夺。他的《少年中国说》鼓励年轻人面向未来,积极进取,建设富强、自由、雄飞的“少年中国”,是一篇起过巨大历史作用的名文。由于《清议报》的内容新,思想新,文字好,使读者宛如幽室见光。出版后,风行一时,在很短的时期内就销售三千余份,各地代销点达38处之多。至1901年(光绪二十七年)12月,出满百期,因火灾停刊。毕永年组织兴汉会唐才常在改良派中属于激烈分子。戊戌政变后,他哀悼死友,迅速赴日,会见康有为和梁启超,建议起兵勤王。1899年11初,他偕同为激烈派的毕永年再次访问宗方小太郎,争取支持。宗方劝以沉潜待机,专力准备。同月,唐又经毕永年介绍,和孙中山会晤,商讨在湘、鄂及长江流域起兵计划,决定合作。不久,唐才常首途回国。毕永年接到湖南即将起事的电报,也于12月偕平山周返国。行前,他致函犬养毅,声称“西后淫虐之极,湘人激于义愤,咸思一旦制其死命”。他表示:“将来各国干预时,亦望贵国出面干预。”毕永年东渡日本后即加入兴中会。他化装和尚,和平山周一起到汉口,会见原时务学堂学生林圭,三人共同入湘,拟在长沙纵火举事。毕永年遍访哥老会山堂,结识该会头目杨鸿钧、李云彪等,认为沉毅可用。哥老会是源于四川,后来活跃于长江流域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,在湘军中发生过巨大影响。当时正值政变之后,湖南人心消沉,活跃一时的南学会等团体均已消亡解体,并不具备迅速起义条件。康有为指示毕永年“制造事端”,引起毕的强烈不满,决心和康决裂。1899年春,毕永年再到日本,向孙中山汇报湖南之行的情况,孙中山决定利用哥老会,在湘、粤、鄂三省同时大举,然后向长江中游发展。他命陈少白去香港创立《中国日报》,命郑士良联络广东三合会,命毕永年再次回国活动。同年夏,毕再次入湘,向哥老会头目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与兴中会宗旨。其后,杨鸿钧、李云彪、张尧卿等六名哥老会头目持毕永年函赴港,与郑士良、陈少白及三合会首领会谈,声称:“现在,如不了解国际情势,贸然揭竿而起,则将遗祸于百年之后。而我们会党之中无人通晓外国情况,所以,对孙先生期望甚切。”双方决定兴中会、哥老会、三合会联合,成立中和堂兴汉会,合并之日,到会12人,计哥老会7人,三合会2人,兴中会3人。其时,毕永年自上海来港,提议推孙中山为会长。会后,分三路向两广、闽浙、上海等地同志转达,宫崎与陈少白携带诸会党头目到日本,向孙中山汇报,送去兴汉会会长印章。参加兴汉会的会党头目并无坚定的政治信仰。同年11月,康有为由美洲、经日本到香港,企图拉拢李云彪等人。那时,康有为得到华侨资助,囊中富有,每个会党头目各赠百金,李等便改投保皇党门下。毕永年责以大义,无效,一怒削发为僧,留书平山周说:“中国久成奴才世界,至愚且贱。盖举国之人无不欲肥身、瞻身以自利者,弟实不愿与斯世斯人共图私利,故决然隐遁,归命牟尼。”广州起义前夜,孙中山将兴中会会长一职让位于杨衢云。孙中山得到兴汉会的拥戴后,自觉有了实力,便向杨衢云提出:扬子江各省的哥老会已经推选他为会长,暗示说,不能有两个会长。杨倒也爽快,表示说:“为了我们的事业,我一向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,更不用说我的职位了。”孙中山要杨征求谢缵泰的意见,谢同意。1900年1月24日,杨衢云决定辞去兴中会会长职务。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初步合作唐才常于1899年4月到上海,担任日人创办的杂志《亚东时报》编辑。同年秋,再到日本,周旋于革命与改良两派之间,“对康、梁则曰勤王,对留学生则曰保国保种”。当时,林圭已在大同学校求学,唐才常便邀他及秦力山、田邦璿等回国,共同举事,湖北留学生吴禄贞、傅慈祥等也都表示愿意相助。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镇压“六君子”,阻塞了中国变法图强的道路,梁启超胸中郁积着对满洲贵族的强烈愤恨。康有为离日后,梁启超一度倾向革命,其他同门的言论也日趋激烈。1899年夏秋间,梁启超与孙中山达成两派合作的初步协议,拟推孙为会长,梁为副会长。梁曾与同门学友韩文举、欧榘甲、梁炳光、麦仲华等共12人在日本镰仓江之岛的金龟楼结盟。这批人中,欧榘甲带头倡言革命,认为革命之义已经行于五洲,革命之效已经普及四海,是“去野蛮而进文明”的必经之路。据冯自由说,梁启超等人曾联名致函康有为,认为“国事败坏至此,非庶政公开,改造共和政体,不能挽救危局。”梁等表示,光绪皇帝圣明,倘民心爱戴,将来可以选为总统,要康有为“息影林泉,自娱晚景”。梁并为此到香港,推陈少白和徐勤起草联合章程。徐勤将梁启超的动向密报康有为,声称梁“渐入行者圈套”,康摆出老师架子,责令梁启超离日赴美,参加保皇活动。此说有人指为“捏造无端事实”,不过,梁启超后来确实给康有为写过信,声称“中国以讨满为最适宜之主义”。他说:“满廷之无望久矣,今日日望归政,望复辟,夫何可得?”倘证以康有为、梁启超这一段时期的其它资料,冯说的具体情节或有出入,但主要方面应该属实。同年11月,唐才常、林圭启程,梁启超、孙中山及陈少白、沈翔云、宫崎寅藏、平山周等在东京红叶馆联合为唐、林等饯行,两派把酒畅谈,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洽气氛。容闳的侄子容星桥时任汉口俄国商行买办,是兴中会会员,孙中山特意将这一关系介绍给林圭。梁启超提议推举光绪做总统1899年年底,梁启超带着孙中山的介绍信抵达檀香山。梁当时的想法是将“共和”和“勤王”二者统一起来。1900年(光绪二十六年)1月,慈禧太后诏立溥儁为大阿哥,准备废除光绪皇帝,上海经元善等与海外华侨保皇会纷纷通电反对,这使梁启超感到鼓舞。1900年4月,梁启超致函孙中山,建议利用这一形势,函称:“废立事起,全国人心悚动奋发,热力骤增数倍,望勤王之师,如大旱之望雨。今若乘此机会用此名号,真乃事半功倍。”他劝孙中山说:“夫倒满洲以兴民政,公义也;而借勤王以兴民政,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。”怎样将两者统一起来呢?办法还是“举皇上为总统”。梁启超认为这样做,可以“两者兼全,成事甚易”。梁启超不是不想推翻满洲贵族,也不是不赞成共和,梁启超所担心的是革命会造成外敌入侵,社会动乱,形成大残杀,大破坏,所以总想找到一条比较稳妥的道路。一时间,这种“名为保皇,实则革命”的说法吸引了当地的不少华侨,原兴中会成员几乎全部被拉入保皇会,所得捐款超过十万元。同年8月,梁启超秘密回到上海,准备参加自立军起义,但到沪伊始,就得悉唐才常等已被捕,梁在沪仅逗留十天,怏怏改赴新加坡,会晤康有为。10月,梁启超应雪梨保皇会邀请,偕同康有为女婿罗昌访问澳州,所至之处,发表演说,倡立保皇分会,直到1901年5 月,才返回横滨。1903年(光绪二十九年)2月,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之邀,先后访问加拿大及美国,为时十个月。梁启超两边不讨好康有为不能容忍梁启超等人对自己的背离。1902年春,发表《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》、《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》,指责梁启超的“革命”言论。同年,康有为郁愤成疾,头痛大作,写信痛骂梁启超等“背义”,声称要自此“决绝,分告天下”。梁启超无奈,连发两电,表示“悔改”,“痛改”。孙中山则不能容忍梁启超言论中的“保皇”方面。在东京时,孙、梁二人之间已多有不和。1902年3月,章炳麟到东京,发现孙、梁矛盾。他认为,中国的希望在孙、梁,便婉转地劝说孙中山,“无相搆怨”,然而效果不大。1903年9月,孙中山重返檀香山,发觉当地华侨已在保皇会的掌握之下,便愤而在当地《隆兴报》上发表《敬告同乡书》,宣称“革命、保皇二事,决分两途,如黑白之不能混淆,如东西之不能易位”。稍后,又在致革命和尚黄宗仰函中指责梁的“名为保皇,实则革命”的说法比康有为的“直白保皇”更为阴险毒辣,声称“非将此毒铲除,不能做事”。这样,两派的合作终于破裂。